






《一桌二椅实验系列》
“一桌二椅、二十分钟,两个演员”——如此简单的游戏规则,到底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呢?
“一桌二椅”本是中国传统戏曲最基本的布景,搭配演员们的表演,往往能变幻成各种各样的舞台空间。每年,我们邀请来自不同背景与艺术领域的艺术工作者一起合作及呈现三部新的实验性作品。透过作品让传统与当代对话,以跨界的艺术形式,发挥无限的创意火花。
延续前三届《一桌二椅实验系列》,今年我们再次邀请两位新锐导演:马俊丰(上海戏剧学院)和刘晓义(实践剧场)和五位来自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和实践剧场的优秀演员,透过作品让传统与现代对话,以跨界的艺术形式发挥无限的创意火花。
由刘晓义所执导的两部演出受邀参与南京先锋小剧场戏剧展2016。
日期: 30.07 – 02.08.2015
地点: 拉萨尔艺术学院 | 创意剧坊
戏剧节: M1华文小剧场节
导演:刘晓义、马俊丰
音响设计:黄劲
灯光设计:白静怡
演员:赵于涛、朱虹、洪节华、梁晓端、吴敏宝
艺术家笔记(荣念曾)
传统的戏一桌二椅里面有很深的含义,一个简约的剧场的装置,可以当一个椅子是一座山、一张床、一个沙发。这是传统里面最宝贵的,留给我们的,看我们怎么去处理它。
一桌二椅的含义是平等对话,以及和传统及当代之间的互动,里面不断在讲一分为二。如果只是在台上放一桌二椅将戏填进去就失去了它的意境,所以想看看这些作品如何处理这一桌二椅,如何处理这二十分钟,如何处理只有两个演员,这些都是框框。
创作不可能没有框框。框框让我们认识框内框外,框前框后,然后认识自己的故事,认识舞台的历史,认识自己和舞台外面的世界,一桌二椅就是这样的框框。
“刘晓义的作品往往机具思辨性,对规则的不断解构促使观众积极解读思考。但《郑和的后代过去时/进行时》与小剧场节中他的另一作品《挣扎》,都将传统与历史安静地放置台上,让它们自然地散发魅力,产生情绪,似乎更有动人回响。”
— 随庭,《联合早报 · 现在》,4 August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