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根不宁》
六根感觉
漂移中的人
无止境的旅程
游走时间与空间
放眼过去、现在与未来
离乡背井的盲人;能与机械沟通的学生;遇见中年小王子的男孩;渴望替换身体部位的女人;带着祖父骨灰回乡的指挥家;尝试建造能解读华人情感机器人的工程师。
六个迁徙旅程的交集,六个故事的编织,体现侨民的多重身份,引发移民与身份的反思。实践剧场艺术总监郭践红带领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表演者与知名设计师,创作这场极具野心的艺术旅程。
《六根不宁》由滨海艺术中心委约创作,吴熙编写,参与演出的表演者包括新加坡的董姿彦、潘嗣敬;香港的韦罗莎、台湾的韦以丞,以及冯蔚衡、王维(香港话剧团支持);昆曲演员赵于涛(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支持);鼓手黄裕庭(台湾优人神鼓支持)。
日期: 23 – 24.02.2018
地点: 滨海艺术中心剧院
戏剧节: 滨海艺术中心委约 (华艺节 2018)
导演:郭践红(新加坡)
编剧:吴熙(中国)
形体指导:潘伟明(新加坡/荷兰)
舞台与服装设计:陳似鳳(台湾/ 美国)
投影设计:白静怡,刘晋旭(新加坡)
平面设计:刘晋旭 (新加坡)
灯光设计:萧丽河(中国)
音响设计:郑吉钦(新加坡)
音乐创作:黄有杰(新加坡)
发型设计:林忠华(新加坡)
化妆:The Make Up Room(新加坡)
演员:董姿彦(新加坡)、冯蔚衡(香港话剧团)、黄裕庭(台湾优人神鼓支持)、潘嗣敬(新加坡)、韦罗莎(香港)、韦以丞(台湾)、王维(香港话剧团)、赵于涛(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支持)
我大部分的人生经历跨越了新加坡和美国两地。身份、探索及旅程都是我非常关切的议题。在这个创作的开始,我提出了三道关于“做人”的基本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什么是“华人”?
和来自华人地区的艺术工作者深入探索之后,我们找到了构建“人”的条件:《六根不宁》就是
一趟迁徙旅程的冥想。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的电影创作经验一直深深的影响了我的剧场创作。《六根不宁》是这长期
艺术探索的延伸。它也反映了我对于剧场创作者之间关系的看法:无论是设计师、演员、剧本,
他们在叙述故事中都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滨海艺术中心的支持对我们来说也别具意义。他们投入了这个梦想,同时也注入了信念,
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探索,相信我们能够创作与制作大型的原创作品,这对于本地的剧场
发展尤为关键。《六根不宁》是部如史诗般的作品,是本土的艺术之作。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艺术团队、制作团队及行政人员们在这段旅程中,给予无限的勇气与百分百的
信任。其实,令我又惊又喜的是,大家愿意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花这么长的时间和我一起“玩”。
在探索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把人们凝聚在一起,这就像在80年代,当我的父亲与
那么多华语剧团联手一起搞演出的状况。剧场能够团结人,能够建立感情。人,就是实践剧场52年来
最重要的累积。
经过两年多的用心用力,《六根不宁》终于即将和新加坡的观众首次见面。
我们心怀感激, 感谢你们参与这段旅程。
– 郭践红
导演
“该剧融入许多华人熟悉的文本,在思想上极为丰富多彩。全剧贯穿着佛教思想里的六根,结构完整,寓意深远”
– 柯思仁,《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