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艺术工作者

洪小婷(营队概念、戏剧研创员及演员)
洪小婷是一名新加坡的表演创作人、表演者、戏剧研创员。她认为自己是个“创意赋能者”,无论采取何种艺术形式,时时刻刻都在寻找能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创作途径。
小婷有着丰富的艺术背景,涉猎不同的专业。目前是实践剧场的艺术工作者、实堂的节目策划员及 Chop Chili Chop 剧团的联合创办人。同时,她也在研究记录剧场制作过程的各种方式。演出部分,她的单人作品《空转》,曾到上海当代戏剧节及台北世界剧场设计展演出,也是 M1华文小剧场节中受瞩目的演出之一,获得新加坡性侵害援助中心的支持。
小婷考获英国兰卡斯特当代艺术学院(LICA)荣誉学士学位,并获得该学院的杰出戏剧成就奖。她也获得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颁发的艺术奖学金(2012-2015)。

吴敏宝(导演(《回家》)、戏剧研创员及演员)
敏宝是一名剧场工作者,参与演出和教学工作。参演过的制作包括《四马路》、《XX神童》、小问号系列(《小问号和探险家》、《小问号和没名字》、《小问号和移山人》)、《我要上天的那一晚》、《艺术农庄》、《天门决》等。2014至2016年投入实践演员实验室的演员训练,作品有《裸画室》、《从头开始》及《到此一游》。另外,也到过新加坡各大中小学做教学和演出工作,并致力于教导与推广儿童戏剧教育。在排练、演出、教学的过程中持续探索自己与他人、事、物。

洪莉云 (营队协调员)
洪老师拥有22年以上的教学经验,持有 DAS 学院的特殊学习差异学习支持专业文凭(读写障碍)及幼儿大专教育文凭、舞蹈文凭及音乐文凭。曾任教幼儿班的音乐导师及新加坡福建会馆文化艺术团娃娃班导师。她目前担任新意元幼源托儿所的创意形体及舞蹈老师,同时也是教育部注册的舞蹈老师,在多所小学任教舞蹈课外活动。

实践教育推广团队:朱瀚晖 王煒婷(露营支援小组)
自实践剧场成立以来,推广艺术一直是我们的宗旨之一。实践教育推广团队更扮演了桥梁的角色,把艺术创作者与广大的社会紧密连结,确保我们持续地为社区服务。我们以艺术为工具,教育、与社会产生共鸣并激励大众,数十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孩童、成人、艺术工作者和观众。
我们坚持以认真的态度制作高品质的推广教育项目。主要的项目包括《儿歌新唱计划》、《全国故事擂台》比赛,以及轮番举办的免费社区节目、大师工作坊、周末儿童课程、适合师生的校园戏剧训练课程。此外,为了深化大众对于艺术的参与感,我们也提供了全面的支援,如制作资源手册、举办后台导览、观剧前及后的活动和相关周边活动。

詹文倩(导演)
詹文倩是一位以新加坡为创作基地的演员、操偶师和剧场工作者。
曾就读于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主修戏剧硕士。活跃于国际舞台,多次与来自亚洲及欧洲的团队合作,参与作品包括:《阿Q后传》(香港/新加坡)、《The Commuters》(The Knotted Project,英国)、《蓝就是天?圆就是月?》(香港/日本/新加坡)和《冰雪女王》(波卡儿童剧团,英国)。曾获“生活!戏剧奖”两度提名,并荣获该奖项的“最佳群戏奖”。同时,她也是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艺术与文化奖学金的得主。
文倩对行为动作、集体创作与演员发展抱持着浓厚的兴趣,持续在英国和新加坡的艺术教育机构,如南洋艺术学院,教授表演及戏剧制作等课程,作为自身的艺术实践。近期的作品有:《A Collection of Things》(Issy x Cher)、《Oddsocks》(Five Stones Theatre)。詹文倩是实践剧场的实践艺术工作者,同时也是戏剧团体 Five Stones Theatre 的创始成员之一。

郭践红(导演及布景设计)
身为实践剧场艺术总监、获奖剧场导演、灯光与舞台设计与独立制片人,践红是一位全方位的艺术创作者。
践红将艺术理念体现在实践剧场的作品当中,涵盖的范围广泛,超越了主题、体裁和形式。她是华语音乐剧的幕后功臣,制作了广受欢迎的音乐剧如《天冷就回来》、《老九》及《聊斋》。此外,她带领一组横跨世界各地的华裔,完成了一部具有实验冒险精神的演出《六根不宁》,这也是华艺节首次委约新加坡本土剧团在滨海艺术中心剧院呈献的大制作。同时,她也积极地发展及推广青少年剧场,创作的《小问号》系列获得奖项肯定,并且主催了由三个项目组成的《儿歌新唱计划》。
作为一名资深的艺术工作者,践红不遗余力地构建新加坡的文化生态空间。在她的带领下,实践剧场已然成为新加坡剧场极其重要的一把声音,并且会履行使命,为弱势群体发声。

苏君英(编剧)
朋友都说孩子的戏最难写。我总纳闷:为什么没什么感觉嘞?!
大概我就是属于“不知天高地厚,头脑简单”那种类型,所以也就唏里呼噜地写了几次。其实真的很有趣。真的。不骗人的。
2019年,和践红合作了《XX神童》,当然,中间还加入了剧团演员们无线创意,的确满足了个人的一点瘾。
2020年又有机会合作一下,棒!刚好又在 CB 期间,总算还有存在的可能性。
不过,歌唱得好不好?戏演得好不好?嗯嗯⋯⋯这年头,大伙儿能聚在一起唱歌演戏看戏,什么都好!

锦(布景及道具设计)
锦是一位装置艺术家、音乐家、教育家和跨界创作者,受到跨越设计、音乐、艺术、教育和戏剧的训练,拥有融汇不同领域创意理念和实践方式的优势能力,擅长透过不同的方法创造吸引观众参与的多样管道。
其作品类别多元,涵盖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如由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于2018年5月首次委托创作,并接连受到 Reflections Festival(2018年10月)及昼夜璀璨艺术节(2019年8月)邀请展出的《Sky Kave》;曾于2019年8月受邀参与实践剧场《望眼吾托邦》,与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共同创作《涛蛋白之歌》;近期与卡米尼(Kamini Ramachandran)跨界合作的《O/Aural Waves》,则是一个结合说故事、现场拟音及场景与装置的混合艺术作品,在2019年10月及2020年3月分别受邀至滨海艺术中心及 Textures 展出。
受到创意和各种形式的观众体验驱使,着眼社会议题,锦持续发展各种得以挑战进而扭转既定观点的作品。现为实践剧场艺术工作者,並于2020年开始于拉萨尔艺术学院,修读伦敦大学金斯密斯学院艺术教育与实践硕士。

尹智彦(偶戏布景设计)
尹智彦(@Bakeddeer)是一位艺术工作者兼动漫迷,喜爱分析视觉语言,并对社会科学有着无尽的好奇心。
来自中国,现居新加坡,目前是实践剧场视觉传播团队的一员。过去也曾任动画影集、电影和各式独立项目的原画师。
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及新媒体系。

白静怡(多媒体设计)
静怡于2012年毕业于英国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剧场实践学士学位),主修灯光与投影设计。其设计作品包括:实践剧场的《聊斋》(2016)、《天冷就回来》(2014),新典现代舞蹈团的《Sides》(2016),2015年亚细安残疾人运动会开幕与闭幕礼,《着迷•陈洁仪》演唱会,戏剧盒的《六点九》、《傻姑娘与怪老树》,湘灵音乐社的《九歌•意象》、《望远行》,新加坡专业剧场的《Made in Singapore: Double Bill》、《小红帽》。

MAX. TAN(服装设计)
本地设计师 Max 于2010年创立 MAX.TAN 品牌,他用奇形怪状的剪裁在极简的概念上进行大胆实验,是他独有的创作语言。他的品牌将注意力集中在剪裁和装饰上,即使产生的细节有时合比例,却也营造出意想不到的轮廓及简洁的氛围。这些服装具有分量、多种形状和用途、男性化、女性化、大小尺码、解构、重塑及转化的功能。
品牌创立不久,就受到国际的青睐,曾登上阿姆斯特丹 Modefabriek 时尚交易展、意大利《Vogue》主办的“Who is on Next? Dubai”等平台。除了为两年一度的成衣系列进行设计外,Max 也将设计才华延伸到剧场制作,并荣获2017年“生活!戏剧奖”中“最佳服装设计”的肯定。

黄有杰(作曲及编曲)
黃有杰是新加坡的编曲、作曲和音乐总监。他曾以客席编曲与指挥身份同多个乐团和音乐家合作,包括弦乐小提琴乐团、手铃乐团、创乐者交响乐团、大都会管弦乐团、Rave Harps竖琴乐团、Bossa Celli和Re:mix弦乐团。由他担任音乐总监的演出包括:实践剧场的《儿歌新唱计划》(2017)、《老九》音乐剧(特别编曲2017,2012)、《聊斋》(2016)和《天冷就回来》(特别编曲2011, 2009)、《回归》(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开幕2015, 吴丽娟)、ChildAid儿童慈善音乐会、《在墨西哥城聚焦新加坡》、《玉鸟飞》(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开幕2012, 陈国华)等。
他的代表音乐作品有:实践剧场的《小问号和没名字》(2017)、《小问号和探险家》(2015)和《郭宝崑节|我要上天的那一晚》(2012)、《Tropicana 2017》、滨海湾畔倒数迎新年
活动(2016,2015)、《我妈妈买了避孕套》(野米剧团,2016)、野米剧团的《国王的新衣》(2015) 和《自动自发》(2009)等。

沈劭筠 (作曲及编曲)
沈劭筠是来自新加坡的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及词曲作家。
在2016年于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后,前往洛杉矶,进入影视产业工作。
与作曲家 Tom Howe、Didier Lean Rachou 和 Dan Romer 合作,作品包括:福斯探照灯影业的《温蒂(Wendy)》(首席管弦编曲家、指挥家)、Apple TV+ 的《泰德拉索(Ted Lasso)》(配乐音响工程师)以及探索频道的《白令海大吸金(Bering Sea Gold)》(配乐混音师),创作的音乐作品也在 MTV、SKY、探索频道等平台播放。同时也在 Village Studios 训练混录音工程的技巧,曾为史蒂薇·尼克斯(Stevie Nicks)、“猫王”埃尔维斯·普里斯莱(Elvis Presley)、“怪人奥尔”扬科维奇(Weird Al Yankovic)等人进行唱片录制。
参与过新加坡本地的剧场作品包含:于实践剧场的《小问号和探险家》(2015)负责钢琴演奏及音响工程,并于近期担任2020年制作《Poppy》的作曲人。
很高兴能在2021年于《Kaya Roti 来咯!“我的朋友在哪里?”》再次和实践剧场合作!

常惠旋(编舞)
常惠旋是一名专业演员、歌手、舞者及音乐剧编舞。于新加坡本地和国际舞台表现活跃,曾多次受邀至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尼和韩国进行演出、编舞及教学。参与演出作品包括:《Café》(2020)、《Urinetown》(荣获最佳群戏表演奖)、《Especially On Birthdays》、《吉屋出租》、《Rising Son》、《Gruesome Playground Injuries》、《出口》(获最佳女配角提名)、《假凤虚凰》、《第十二夜》、《Spring Awakening》、《拜访森林》、《Company》(荣获最佳女配角奖)、《Coraline》、《Tropicana》音乐剧、《国王的新衣》、《The BFG》、《Great World Cabaret》、《2 Houses》和《脱线舞男》等。
编舞作品有:《The Amazing Celestial Race》(2021)、《聊斋》(2019)、《Chicken Little》(2017)、《Forever Young》(2017)和《老九》音乐剧 (2017)。曾任《慈禧太后》(2017)、《三只山羊》和《小红帽》的联合编舞;《吉屋出租》和《光耀建国路》音乐剧的助理编舞。

郑吉钦 (声音设计)
吉钦自1998年入行,是本地土生土长的音响设计自由业者。她受过录音工程和音乐制作的专业训练,并曾担任录音工程师及操作员。多年来,她为各项活动、学校演出、剧场和国际巡回表演进行录音、混音以及音响设计的工作。与实践剧场合作的作品包括:《她门》、《都是当兵惹的祸》、《傻姑娘与怪老树》、《阿Q后传》以及《六根不宁》。

黄健顺 (剧本改编及演员)
健顺自南洋艺术学院英语戏剧科毕业后,为了追求更深的艺术学问,他修读了拉萨尔艺术学院音乐剧学士(荣誉)学位。参与的演出包括:《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新加坡专业剧场)、《光耀建国路》(Metropolitan)、《Fat Kids are harder to kidnap》(HowTheatre)、《Metamorphosis》(Matt Grey)、《Urinetown》(George Torbay)、《Fiddler on the Roof》(Emily Maltby)和《Aida》(Joe Barros)。 他也参与不少本地的影视制作,希望能够在娱乐产业中探索所有的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