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 banner_Practice 55

故事

一窥实践剧场的过去,认识我们对于当代的影响

何为艺术教育?

27.11.2020, 4:00pm - 5:40pm

“艺术教育对孩子最重要的是——它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传达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基础:方向、道路、价值。文化艺术的教育,更注重的是人格的成长。”
— 吴丽娟

如果艺术创作是让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实践剧场在教育推广的努力,就是现代社会面临挑战的最佳良药。从早期的表演艺术学院,到设立艺术游戏课程,并打造专业剧场训练课程,实践剧场始终都是艺术教育的先驱。我们成功地把艺术作为一种教育启发、提升同理心的工具,影响无数世代的大人小孩、艺术工作者和观众们的生活。

想着,说着,唱着……

27.11.2020, 7:00pm - 10:00pm

实践剧场成立的第一天是怎样的一片光景?让我们再来一场时隔50年的重逢吧!跟着实践剧场的早期成员们开启属于音乐和对话的夜晚,在华语艺术歌曲、儿歌、传统民歌和实践剧场原创音乐的声声齐唱中,聆听他们与实践剧场的早年回忆分享,了解实践剧场如何形塑他们的生活,并持续影响至今。

与会者:马业仙(青少儿广播演艺组艺术总监,1972年钢琴班)、吴琇丽(1974年戏剧班)、沈秀梅(1968年民族舞蹈班)、高慧碧(1968年戏剧班语言教师)、杨世彬(1967年戏剧班)、韩永元(劳达)(1970年戏剧班)

主持人:郭践红(实践剧场艺术总监)、黄家强(1975年戏剧班)

乱中有戏

27.11.2020, 10:00pm - 11:30pm

实践剧场致力于突破艺术界限,不单只限于戏剧形式的实验,更包括技术方面的创新。在1970年代,我们通过排列多台自制投影机的方式,投影手绘图像,创造出一个巨大的舞台背景;而到了2020年,我们则透过绿屏技术,为数码剧场创造奇幻的动态布景。

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找无限的可能,始终都是实践剧场的专长。多年来,虽然“高科技”的定义不断变化,但实践剧场依然持续能找到不同的创新方式,去克服每一个创意上的挑战。一起加入导演、制作经理、技术总监、布景设计师和灯光设计师之间的对话,聆听他们分享自己如何在不同的媒介中进行实验,以及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此外,他们也将讨论创新在艺术中的重要性。

危机中的艺术

27 - 28.11.2020, 11:30pm - 1:30am

身为艺术工作者,我们总是透过艺术去感知并回应这个变化不断的世界;而当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危机的时刻,艺术,尤其重要。

虽然我们都是都藉由艺术的力量来克服困境;然而,关于“怎么做”的方式其实也随着过去55年来不断变化。加入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工作者们的对话,深入了解每个人在危机中如何透过艺术进行挖掘、干预和治疗。

Bernice Chan – Photo Credit: Ka Lam
Nabilah Said – Photo Credit: Erfendi Dhahlan

我舞我的舞

28.11.2020, 9:30am - 11:00am

吴丽娟的舞蹈之路,从最初接受古典芭蕾训练而展开,在融合了现代舞,以及印尼、马来西亚和中国的传统舞蹈后,进而发展出一套属于她自己的舞蹈语汇。被视为新加坡舞蹈先驱,吴丽娟具开创性的作品展现了当代东亚和东南亚的舞蹈形式、情感和主题。

透过吴丽娟作品所传递出的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持续激发着当代的编舞家。和我们一起跨越两个世代,与舞蹈创作者吴丽娟和 Syimah Sabtu,来一场关于传统、舞蹈和身分认同的对话。

Michele Lim – Photo Credit: Ng Yuan Jie

新加坡英语剧场的引导者

28.11.2020, 11:00am - 1:00pm

实践剧场自1980年代起开办的导演工作坊,提供新加坡当时的新生代戏剧创作者一个重要的训练场域,许多创作者也陆续创立剧团,为新加坡剧场奠定稳固的基石。加入这些艺术工作者的行列,深入探讨郭宝崑所带领的训练方式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作!看他们如何持续突破艺术的界限、引导现今的年轻创作者向前迈进!

与会者:王景生(T:>Works 艺术总监)、王爱仁(野米剧场创办人及艺术总监)、黄淑仪、陈崇敬(必要剧场创办人及艺术总监)

主持人:Alfian Sa’at(野米剧场驻团编剧)

话,剧团

28.11.2020, 3:00pm - 5:00pm

实践剧场自创立之日起,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剧团。而到了1986年,学员们决定一同成立“半专业”的双语剧场——实践话剧团(后更名为实践剧场)。

在艺术总监郭宝崑的带领下,实践话剧团踏上了实验与探索的旅程。在研究各种戏剧家技巧的同时,他们也开始在作品中尝试不同的形式。快来加入实践剧场初代践人们的行列,追溯他们早期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剧场迈向专业化的过程。

Ang Gey Pin – Photo Credit: Ranice Tay

和荣老师聊天

28.11.2020, 5:00pm - 7:00pm

过去40年来,香港文化教父荣念曾(进念.二十面体)和新加坡艺术界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关系——与本地的剧场工作者进行教学分享、带领新加坡的艺术工作者跃上国际舞台。来和荣老师聊天吧!开启一场关于跨文化艺术创作的对话,认识国际艺术交流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和影响。

与会者:荣念曾(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刘晓义(避难阶段艺术总监)、郭践红(实践剧场艺术总监)

我是老九

28.11.2020, 9:30pm - 11:30pm

在新加坡剧场发展的初期,英语在剧场中占据了相当强势的主导地位;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实践剧场开始提倡华文戏剧和华语剧场。让著名的当代华语剧场创作者和我们分享各自的艺术发展方向,深入剖析实践剧场对早期新加坡华语剧场的贡献,以及华文戏剧一路以来的发展景况。

与会者:谢燊杰(九年剧场联合创办人和艺术总监)、吴文德(TOY肥料厂艺术总监)、何家伟(猴纸剧坊创办人和艺术总监)、陈鸣阗(独立剧场工作者)

主持人:詹文倩(演员和剧场创作者)

走入后郭宝崑时代

28 - 29.11.2020, 11:30pm - 1.30am

2002年,郭宝崑逝世,成为实践剧场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随著郭宝崑离去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吴熙和郭践红一起担起联合艺术总监的身分,并由郭劲红出任实践表演艺术学院校长。承袭着实践剧场联合创办人富有远见的初衷,实践剧场持续突破艺术的界限,并守护郭宝崑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实践剧场前总经理唐嘉猷将与郭践红、吴熙和郭劲红来一场深夜对谈,回顾实践剧场甫走入后郭宝崑时代所经历的那些动荡岁月。

Kuo Jing Hong – Photo Credit: Terry Lin

寻找艺术“空间”

29.11.2020, 1:30pm - 3:30pm

“你需要有一个可以让你的想像力或想法碰撞爆发、进行实验的空间。” –郭宝崑,1993年

对于现如今的新加坡艺术领域来说,营造与拥有空间意味着什么?一个空间应该提供什么培育条件,让艺术工作者有机会冒险、实验和创作作品?尽管租约是短期的,艺术空间如何营造空间与社区感?我们是否能够进一步重新构思艺术空间的可能性,以更好地支持艺术发展、使其关系更加密切与团结? 加入来自四个相邻的跨领域艺术空间——实践剧场、42新剧中心、Objectifs 和 P7:1SMA 之间的对话,听听我们分享今时今日,怎么样才能真正地支持艺术实验、实践和社区。此互动性对话也旨在激发人们进一步思考艺术空间如何能够相互支持和共同发展。

Ma Yanling – Photo Credit: Crispian Chan

痴人唱戏

29.11.2020, 5:45pm - 8:15pm

新加坡的华语音乐剧以其能完美结合西方音乐剧场形式与中华文化、故事内容所着称。身为该领域的先驱之一,实践剧场在过去的15年来,不断实验、学习如何掌握这些核心元素。由多位演员和设计者们带我们一同踏上新加坡华语音乐剧的艺术旅程(还有当然少不了的唱歌桥段)!

与会者:田伟鸿、黄有杰(音乐总监)、小寒(齐天音乐创办人、作词人)、郭践红(实践剧场艺术总监)

主持人:刘晋旭(跨领域艺术工作者)、董姿彦(爵士歌手)

55…… 然后呢?

29.11.2020, 9:15pm - 10:00pm

在过去的55年,世界经历了许多变化,实践剧场也不断与时俱进。而持续引领着我们的,即是实践剧场联合创办人所设立的愿景:打造一个家,一个能够培养艺术、透过艺术赋权的家,并透过艺术为生活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实践剧场持续前进的这条路上,就是因为有你们每个人的陪伴,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而如果没有这些践人们,实践剧场也无法成长至今。

在55小时即將結束之際,我们邀请到55位践人与我们分享他们和实践剧场最深刻的记忆,以及他们对实践剧场的期许和期待。在直播的最后一小时,就让我们跟着现任艺术总监郭践红,一起庆祝过去、展望未来。实践剧场的下一个55年,我们来了⋯⋯